12月16日,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拉开帷幕,为我国互联网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量。而随着“互联网+”浪潮的掀起,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日益重视,“互联网+环保”同样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。
自今年两会总理报告提出“互联网”概念后,国务院又于7月印发《关于积极推进“互联网”行动的指导意见》,明确提出“互联网”创业创新等11个重点行动,10多个省份相继推出具体行动方案,“互联网”的政策支撑体系逐步建立起来。“互联网+”一时间风靡全国。
6月19日,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“环评和监测工作”创新大讨论上讲到,大数据、“互联网+”等智能技术已成为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。 “我理解的互联网+,是用互联网的思维和工具,改变传统产业。”中国环境修复产业联盟秘书长高胜达说,“对于环境修复行业是新的话题。
从技术集成的创新到产业模式的创新,“互联网”给环保产业带来更广阔的疆域。“在云计算、大数据、移动互联网、物联网应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,‘互联网环保’或许能够成为当今产业潮流中最为夺目的产业之一。”这是政策决策者和企业的共识。 总之,“互联网+”不仅推动了环保产业政策层面的“谋篇布局”,更以新思维推动环保产业迎来满眼生机,可以实现环保的公益性、公开化和市场化等等。
无论是高层强音,还是行业呼声,似乎环保行业与“互联网+”的拥抱热烈而长久。但我们还是不得不泼一盆凉水:环保和“互联网+”的拥抱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。 环保产业的市场化水平低,是多位行业专家的共识。在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看来,环保产业集中在污水处理厂、垃圾焚烧等末端治理,企业对接的是政府。而与公众对接的市政工程如管网、垃圾收集转运等还没有市场化。
利用好互联网创新、共享、融合的特质,深入推进“互联网”计划,助推经济转型升级,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。这需要职能部门、相关企业在落实好中央部署的同时,在人才、政策等方面打破常规,管放结合,为企业行业的更好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。
结语:保护环境已经成为这一世纪的主题,而自“互联网”冲击各个传统行业后,环保行业也由内到外发生了很大改变,内在是行业的开始迎合互联网思维,在以移动互联网为新引擎下寻找实现“弯道超车”的突破口;外在是人们接收环保讯息的形式与政府对待“环保互联网”新形态的态度。国家设计制定的“互联网”生态战略,不仅是一次传统行业的升级,更是要把此变成新的经济产业形态。当大众的物质生活得到大幅改善后,环境保护越来越多为人们所关注。